【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,往往都理所不當然】
昨天有一堂只有兩小時的企劃力實作課程。這是我不熟悉、但很有意義的主題~如何推動企業設置哺乳室與企業托兒園。
參與者都是中央部會到地方政府的主管與承辦人員。我很好奇,這個政策的目標是什麼?遇到什麼挑戰?我希望參與者能把目標與問題描述清楚,才知道核心問題是什麼?接著才是如何運用企劃力來向企業提案,實現目標。
一開始,大家並不知道目標是什麼,不就是推動企業設置哺乳室與企業托兒園嗎?
我回答,這個大方向太大了,再來呢?你們如何拆解大方向成為具體目標?大家目標不一致,各走各的,整體力量就鬆散,最後也都是有做就好,要怎麼達到成效?還是只是紙上數字?
而且大家講的設置哺乳室與企業托兒園的相關用語,我都聽不懂,如果我都聽不懂,那該如何對更多人溝通呢?
我就逼大家把政府術語變人話,不是生硬沒感情的用語。(很溫和搞笑的逼迫)
有小組提出一些百分比數字,我馬上追問,這些數字根據是什麼?划酒拳來的嗎(台語,我當場就是用台語提問與對話)
好不容易逐步釐清目標與問題,原來參與宣導說明會的企業人士,都不是具有決策的人員,大家也沒有太多動機去關切這些議題。
「辦說明會要幹嘛?」明知道成效很低,又浪費資源,是不是該集中資源火力,去做大一點、更有影響力的事呢?
有學員說,很多企業都說沒有需求,該怎麼辦?
我想了想,到底有沒有需求,企業可能嫌麻煩,那就發揮記者跟人類學家的方式,去企業大樓觀察與計算就知道了。每天早上上班時就去現場蹲點,去觀察有多少媽媽、適婚年齡的女性、或是可能是年輕夫妻糢樣的人,去推估就知道企業到底有多少員工是需要哺乳室與托兒的服務。
把問題釐清後,我們開始進行企劃提案。針對不同屬性的企業、找到需求、以及讓他們願意買單、具有說服力的提案,才能把這項政策具體落實。
很感動的是,大家弄清楚目標與問題之後,腦袋瓜頓時透澈,能夠發揮專業去深度思考,找出跟企業溝通提案的方式,而非只是「依法行事」的硬規定。
看到困頓神情的改變,變成具有自信與想法,這不就是公務人員該有的專業與態度嗎?
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,往往都理所不當然,所以才要特別用心,他人才會用心。